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安东老王

本博内容转到《安东老王的图书馆》(百度一下实名即可)

 
 
 

日志

 
 

福建泉州承天寺经幢(宋五通·省保)  

2015-10-23 10:54:16|  分类: 中华古塔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中华古塔通览·福建卷

泉州承天寺经幢




年代:北宋形制特点:尊胜陀罗尼经幢等;现状:原四通,他处移来一通共五通,2005省保
福建泉州承天寺经幢(宋五通·市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承天寺,位于泉州市鲤城区承天巷内,又名月台寺。原为五代节度使留从效南园。周显德中(954—960),建为南禅寺。宋景德四年(1007),赐名承天。寺基本保存着清代格局,是闽南三大丛林之一。1990年再修。
        全寺主轴线建筑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弥勒殿、放生地、大雄宝殿、法堂、文殊殿;旁落有檀樾祠、龙王井、圆常院。
  承天寺现立五通经幢,均为北宋年间所制。2005年5月公布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资料:新浪塔友·驿动的心,志远天下行网络


一、原通天宫石经幢(宋·省保)

福建泉州承天寺塔幢(宋·市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这样保存相对完整的宋代经幢,存世并不多,是国宝


          通天宫石经幢,原位于泉州鲤城北门通天宫后(现机电厂内)。1990年移至承天寺文殊殿前保护。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经幢与丰州桃源宫尊胜陀罗尼石经幢形制大致相同,故被推定为宋建。石幢高七米,为八棱柱幢,共十三层石构件。基坐为八角形,共九个石构件,高三点五米。幢身作八面柱式,每面零点二零米,高一点零五米,上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但大多已风化剥落,字迹辨认不清。经幢造型完美,雕刻精致。此幢为典型的宋代石经幢,且保存基本完整。  


福建泉州承天寺经幢(宋五通·市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原通天宫经幢上部

 
福建泉州承天寺经幢(宋五通·市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原通天宫经幢下部


福建泉州承天寺经幢(宋五通·市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幢上的佛造像


福建泉州承天寺经幢(宋五通·市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精美的石雕

 
福建泉州承天寺经幢(宋五通·市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二、原承天寺石经幢(宋·四通)


福建泉州承天寺塔幢(宋·市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大雄宝殿前双经幢

 
  承天寺石经幢,分别立于承天寺弥勒殿和大雄宝殿前。以形制观之,为宋代所制,然幢构件有当代所施者。据塔友·驿动的心现场考察,石幢高约五米,有明显的修复痕迹,但原构部分还是颇有可观之处,特别是第四层幢身所刻经文大部分还是比较清晰的。
     从1949年拍摄的《承天寺大雄宝殿及塔幢》图片上看,在大雄宝殿前,放生池后立有四座经幢。文革期间,石幢被破坏。1980年代重修承天寺时,亦修复这些经幢,并且将其中两座经幢置于弥勒殿前。 弥勒殿前东侧的石经幢为北宋淳化二年(991年)建,西侧为北宋天圣三年(1025年)建造。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一)弥勒殿前石经幢

福建泉州承天寺经幢(宋五通·市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天王殿后与弥勒殿前之间分立一对石幢,还有一对石塔。


福建泉州承天寺经幢(宋五通·市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石幢虽有新构件,但主要构件仍为原物

 
福建泉州承天寺经幢(宋五通·市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福建泉州承天寺经幢(宋五通·市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福建泉州承天寺经幢(宋五通·市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福建泉州承天寺经幢(宋五通·市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福建泉州承天寺经幢(宋五通·市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二)大雄宝殿石经幢

福建泉州承天寺塔幢(宋·市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大雄宝殿前有两座形制相同的石塔,右侧的一座,塔身中一段八角盘石的东侧刻有“飞来古迹”四字,飞来古迹应当是指承天寺内原有的两座飞来宝塔。
     大雄宝殿前的飞来二塔,形制相同,东侧经幢高5.4米左右,底为八角基座,边长0.76米,基座上为八角须弥塔座,座上分别叠有扁圆石鼓、八角短石柱、幢身、方形短石柱等,中间以仰覆莲石圆盘、八角形石盘、单层八角形塔檐等。下层的扁圆石鼓上雕有飞龙,其上的八角短石柱上每面皆浮雕有脚踏祥云、手持法器的天王等。东侧经幢幢身高0.9米,边长0.17米,西侧经幢幢高0.93米,边长0.17米,是以幢略高于东幢。
  关于这对石幢,也有一段传说。相传旧时有一名台湾游方和尚双手托着两座塔,四方化缘。一日,双塔不翼而飞。后来佛祖托梦给他,说他只有找到宝刹,找到真正的立身之地,双塔方能回归。后来,这位台湾的和尚来到泉州,定居于承天寺。不久,双塔果然飞来,耸立在大雄宝殿前,由此取名“飞来塔”。这对石幢与承天寺的其他石幢形制也大致相同,只不过第四层幢身刻的不是经文而是简单的佛号。(文字据:新浪塔友·志远天下行;驿动的心) 


福建泉州承天寺经幢(宋五通·市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福建泉州承天寺经幢(宋五通·市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福建泉州承天寺经幢(宋五通·市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福建泉州承天寺经幢(宋五通·市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福建泉州承天寺经幢(宋五通·市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福建泉州承天寺经幢(宋五通·市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福建泉州承天寺经幢(宋五通·市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评论这张
 
阅读(2312)|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