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安东老王

本博内容转到《安东老王的图书馆》(百度一下实名即可)

 
 
 

日志

 
 

云南元江者戛白塔(清·县保)  

2016-02-18 17:53:29|  分类: 中华古塔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中华古塔通览·云南卷

玉溪·元江者戛白塔

福成中华编录 






年代:清康熙年间(约1680);形制特点:四方九级仿楼阁式实心砖石塔;现状:县保

云南元江者戛白塔(清·县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图:刘自国摄影

 

        者戛白塔,位于玉溪市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者戛山梁上,坐落在距县城七公里者戛水库东北五百米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白塔建于清康熙年间(约1680),一说建于宋末元初。塔为方形九级仿楼阁式实心砖石结构 ,被雷毁两级,现七级,塔高十九点一米,第一级高二点九二米,逐级收缩至第七级仅一米;塔身每边边长三点二六米,逐级边长变小,至最高一级边长为二点一九米,塔檐平均高零点八至零点九米,塔身第二层起每层四面中间筑一个高零点六米,宽零点四米,深二十四厘米的莲瓣卷拱佛龛。塔身白色。塔顶有一宝瓶但已受损。相传该塔宛若铁柱,似笔插天,又名文笔塔,远眺元江,恰如江边一叶孤舟,故曰:“铁柱练孤舟”。“ 因江水汹涌,建此塔以镇水患”。此处为元江八景之一,称“南岗塔影”。民间传说此塔原为十三级,塔顶有金属塔刹,受雷击坍塌,后改为七级。此塔为元江八景之一--“南岗塔影”。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补充资料:
  白塔又名古塔、文笔塔,古籍中又有“铁柱”之称。《元江州志》还有这么一条记载:“白塔……巍然屹立,似笔插天。因(元江)城形如江水口直出,故建此塔,名曰铁柱孪孤舟,一以培南火星,使文笔堵巨流之义也。”故而,相传该塔宛若铁柱,似笔插天,又名文笔塔,远眺元江,恰如江边一叶孤舟,故曰:“铁柱练孤舟”。“ 因江水汹涌,建此塔以镇水患”。此处为元江八景之一,称“南岗塔影”。
  白塔因为年久失修,破损较为严重,塔身开裂,砖石剥落。1986年,元江县人民政府拨出专款进行维修,对塔身、塔基采取了加固措施,修葺一新,并公布为县级重点保护文物。成为元江县境内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建筑之一。( 文字据:新浪博友·新山雨亭)


元江白塔欣赏

云南元江者戛白塔(清·县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云南元江者戛白塔(清·县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云南元江者戛白塔(清·县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附录资料:关于元江白塔的断代


        白仲和,现为云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元江县民族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兼《元江民族文化》执行主编。
        他说,有人称其为“那塔”或“铁柱”,部分文献称“古塔”或“文笔塔”,其实,白塔的真实名称应该是“那塔”,意思是那氏家族所建的“塔”,也说明了“塔”的修建者和它的归属。

        他说,1986年,对白塔维修时有新的发现,即于塔顶第一层砖下,塔心部位,发现有十字木质桁架(已被雨水蚀腐),并暴露出塔心为乱石填充;第二层西南角、转角砖底面,刻着形如“三台棋盘”画一幅。从这些附属物来看,此塔应该是传说中带有风水性质的那氏陵园塔,也就是彝族中流传的“哦门路本得莫”,其意为“皇帝陵园”。因为在那个遥远的年代里,那氏就等于是元江的土皇帝。

云南元江者戛白塔(清·县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根据多年的考证,白仲和认为白塔的修建年代大约在宋末元初。

  康熙《元江府志》未记载修建白塔;《元江州志》卷二十八古迹篇载“古塔在城南六七里许,建于康熙年间”。这真是“康熙年间”修建的吗?

  据白仲和介绍,《元江府志》是康熙末期元江军民府知府张履成撰写的一部地方志书,他是浙江绍兴人。《元江府志》记载,康熙年间,元江仍然沿袭明制,称“元江军民府”。到元江军民府任职的每位知府官员所做的事,不论大小事件,都列入了《元江府志》一书之中,而且上述知府官员以及宦官们每修建一处楼、台、亭、阁都要勒石刻碑,以示永志。如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知府潘士秀修府学大成门;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副将毛来凤、署府李成才、通判陈大受、教授丁识南相继重修两庑、名宦乡贤祠、明伦堂、启圣宫;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知府单世、教授李发甲修围墙及殿前月台、开凿泮池;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知府段志熙、教授徐自昌重修棂星门,扩增殿前月台……然而,尽管反复查证,始终没有发现《元江府志》有修建白塔的记载。

  道光年间在元江州任过几年知州的广裕,又名石如,他是吉林省长白山人。在他任知州期间,组织人员编撰了《元江州志》。在《元江府志》中,看不到有修建白塔的记载,然而在《元江州志》中却冒出了“古塔在城南六七里许,建于康熙年间”的记载。白仲和说,这句话有突出的矛盾,其矛盾就在“古”字之上。白塔就算是康熙年间建,那道光时期的《元江州志》也不能将康熙末期的《元江府志》说成“古”吧?更耐人寻味的是,《元江州志》中说白塔于“清康熙年间建”,而《元江志稿·人物》一栏中却有这样的记载:“那烈愍公墓:清顺治十六年冬十一月也,清定鼎后镒为‘愍’。”从“那烈愍公墓,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冬十一月,其族人为衣冠墓于县南文笔山麓”的史料来看,白塔早在顺治年间就已经存在了,而并非修建于清康熙年间。由此可知,《元江州志》中“康熙年间建”之说是完全没有根据的,是人为臆造的“事实”。

  事实上,就像《元江府志》所说:“元江府设官定赋,建立学校。然仍以那氏世守其地,不过羁縻而已。”实权都掌握在那氏家族手里。因而,白仲和说,清初,吴三桂盘踞云南,自称为“王”,民苦其治。加上明末清初,元江全城房屋尽焚,民丁尽屠,康熙年间不大可能修建得起这大规模的建筑物。

  白塔大约建于宋末元初

  关于白塔的修建年代,白仲和说,一些史料记载难经推敲,但《元史》“宪宗四年归顺,七年(公元1254年)筑城复叛”的记载却从另一个侧面指明了白塔的修建年代。

  元江归顺之初,蒙古国国王忽必烈只把罗槃城建立一个万户府,划归宁州(今华宁)管辖。这样,极大地损害了南天国贵族统治者的利益,于是宪宗七年(公元1254年),南天国的末期国王侬么中便率众修筑罗槃城,反叛蒙古国的统治。至元十三年(1276年)十二月,忽必烈再次收复罗槃城,把罗槃城外的濮水改称为元江,其意为元朝的江水,又把罗槃城改称为元江府,“元江”一词从此开始使用了,也就是“元江”地名的由来了。

  傣族人称元江坝子为“么中”,其意为官住的地方,他们所说的官就是南天国的末代国王——侬么中。后来,傣族人用“么中”的人名来替代元江坝子的地名,也就是侬么中这个国王住的地方。此类以人的姓名或以民族族别来称谓地名的现象比较普遍,譬如,洼垤乡政府所在地,最初来开垦并居住下来的人叫白洼垤,后来人们都把洼垤乡政府驻地的地名称为“洼垤”了,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侬么中是个虔诚的南传佛教的信徒,也十分讲究“风水”,所以可能在建城的同时,也着手修建了白塔。再根据元江城墙墙砖的大小、长短、厚度与白塔原用塔砖大小、长短、厚度相比较,两处砖的大小、长短、厚度都相等,由此也能说明罗槃城和白塔是同一时期的建筑物。

  除此之外,如已故原元江县文化馆馆员熊中流先生对元江白塔的建塔年代也提出过许多质疑。1994年,云南省博物馆张增祺教授在原县文化局局长王美珍同志的陪同下,考察元江白塔后说:“根据塔砖及砌塔材料‘红沙土’的构成等特性判断,断定元江白塔至少在明朝时期所建。”

  白仲和最后说:“有人说白塔是风水塔,也有人说白塔是皇帝陵园的标志性建筑。众所周知,白塔的西南面是一片较为平坦的丘陵状地势,彝族人称这片区域为‘哦门路本得莫’,意为皇帝陵园。白塔是侬氏实力的展示,也是侬氏权威的标志。综上所述,白塔的修建年代大约在宋末元初,这种说法也比较符合元江历史变迁的因素。”(饶雨亭文/图;文字:

玉溪日报_2016-01-11_七版


  评论这张
 
阅读(1489)| 评论(3)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