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福鼎太姥山楞迦宝塔
年代:唐乾符六年(879);形制特点:八角七级仿楼阁式实心石塔;现状:宋时倒塌,1986年修复,县保
楞迦(伽)宝塔,位于宁德市福鼎市太姥山国兴寺左侧小山上。当代修复之唐代古塔。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福鼎县志》载,塔始建于唐乾符六年(879)。塔为仿楼阁式实心石构,八角七层,通高八点五米,葫芦形塔刹。塔身每层八面均有佛龛,龛内浮雕佛像。底层正面(西面)阴刻“楞迦宝塔”四字。须弥座双层,上小下大,上层八面浮雕瑞兽与花卉图案,转角雕饰手执刀剑的护塔将军,下层为八角形豹脚座。塔基宽大坚实,全用花岗岩条石铺设。塔古朴庄重,是福建现存石塔中年代较早的一座。塔在宋时倒塌。1986年取原塔石在原地修复。复原时缺石四块,仿原样修补,塔刹亦为新制。据此,本卷将此塔列为唐代古塔。
塔于1989年1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补充资料:
据唐代进士林嵩写于乾符六年的《太姥山记》记载:“西入自国兴寺,寺西有塔。”塔即楞迦宝塔。太姥山国兴寺建于唐朝乾符四年,有石柱三百六十根,“遍镂人物,鸟兽、花卉,寺宇宏伟”,宋代淳佑年间毁于大火。楞迦宝塔可能宋时就倒塌,翻阅明、清两代太姥山游记未提及楞迦宝塔,明代谢肇浙太姥山游记中写道:“又百余步,为七级浮图石。”可见明代楞迦宝塔塔石已散落地上。
楞枷宝塔其名,取之达摩祖师从印度带来的《楞伽经》。据有关专家考证,唐代八角形塔,国内其他地方尚未发现,因而更显得珍贵。该塔造型别致,小巧玲珑,与高大的山体对比,显得十分协调,太姥山山体宏伟博大,所有建筑只能为它增雄,只能宜小不宜大,宜矮不宜高,而这座石塔却恰恰符合这一山水美学的规律,反映了我国古代风景园林建筑的高超艺术。据《太姥山志》记载,“顶上藏金炉、纵隙窥视,隐见其盖。拨以竹枝,铮铮作金响,亦唐时故物也”。石塔早年毁圯,于1986年重修复原,但唐时塔刹,却早已不知失落何处。下图为国兴寺及唐代国兴寺遗址。
图片资料:新浪博友·笑坐云端;余均引自网络,向原作者致敬!
遗址位于太姥山下寺,始建于唐乾符四年(877年),废于宋。据志书记载尚存石柱360根,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三面环水道,一面背山,有7根大石柱立于地面,基座为覆盘莲花础,中轴通道旁有唐、宋石雕,内容有花草、神兽等。有宋石斛4个、残缺碑刻多方。
太姥山楞迦宝塔欣赏
此图作者:海滨

塔虽为当代所修复,但原石塔的苍古面貌尚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