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文笔塔
年代:南齐建元年间(公元480-482年)始建,南宋太平兴国年间重建;
七级八面砖木构楼阁式塔,高48·38米;现状: 1964市保
太平寺塔,原为太平讲寺塔,俗称文笔塔,位于常州市区红梅公园南端。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塔寺始建于南朝齐高祖萧道成建元年间,寺时名建元寺,俗称塔下寺。唐时扩建,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改称太平兴国禅寺,明代称太平讲寺,简称太平寺。太平寺塔,因其巍峙郡中,形似文笔,又称文笔塔,被常州文人视为笔魂。
塔系楼阁式砖木结构,七级八面,高四十八点三八米,底层外径九点八五米,塔基及须弥座均呈八角形,由花岗岩构筑成,塔身自底向上有收分,每级设有四个拱门,壁外围檐廊,飞檐翘角,角挂铜铃。塔内有旋形木梯供攀登,至第六层树有十六米长的通天圆木,通向塔顶,可鸟瞰全市景物。塔下有曲池、拱桥。“夕照塔影”为文笔胜景。塔区另有文笔楼、塔影山房等附属建筑。1964年4月常州市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常州文笔塔史志
塔建于南齐建元年间(公元480-482年),原为太平讲寺塔,相传每当塔顶有祥光腾现,常州地区必有文人中状元。北宋大观年,常州一地中进士53名,占1/5强,据说皇帝下令改太平讲寺塔为文笔塔,因此,该塔便成了常州文人心目中的笔魂,每次上京赶考前必未登塔祈祷。自塔建成后,常州先后出现了十五位皇帝,九名状元,一千三百三十三名 进士,还涌现出了一大批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优秀人才,因而就成为常州文化的象征,是常州人文荟萃的象征和缩影。
塔寺历经兴废,宋代诗人杨万里有“太平古寺劫灰余,夕阳惟照一塔孤”的诗句。清咸丰十年(1860)毁于兵火,光绪三十一年(1905)天宁寺住持冶开募化重建。1937年冬,日军侵占常州时,塔身木结构被焚,塔顶铜葫芦被击落,仅存砖砌塔身。1981年5月至次年11月,美籍华人刘璧如出资修复。
常州文笔塔修复前旧照
常州文笔塔欣赏
背景为天宁寺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