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安东老王

本博内容转到《安东老王的图书馆》(百度一下实名即可)

 
 
 

日志

 
 

广东连平仙塔(唐遗址·县保)  

2016-08-08 16:41:32|  分类: 中华古塔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中华古塔通览·广东卷

河源·连平仙塔遗踪

福成中华编






   仙塔遗址,景观称仙塔遗踪,位于河源市连平县元善镇乌石垇。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相传仙塔建于唐宋时期,经考证建于唐代,宋代维修过。塔早毁。
  1985年,连平博物馆对“仙塔遗踪”进行发掘考证。在距乌石坳约百米山顶塔基上,出土了大量塔砖、木料、石柱、布纹图瓦及宋币等。由此证实此塔为唐宋时期古人所建造的六角型、棱角式砖塔和亭、庙系列。1986年,“仙塔遗踪”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在扩宽道路时,又对仙石作出了保护性设施。 
   据考查,塔原为六角七层、底大,以后逐层缩小。边长三点四米,青砖砌结,泥浆抹缝。砖规格有三种:一为塔角砖,砖一端斜角,长三十厘米,宽十四厘米,高五点五厘米;二是长方形砖,其规格为长三十二点五厘米,宽十四厘米,高五点五厘米。三亦长方形砖,规格为长三十厘米,宽十四厘米,高五点五厘米。塔门向东南,宽一点四米,西北面壁开一窗,宽零点七五米,塔基高零点五五厘米,基下有三层填土,第一层是河石、黄泥,第二层是山坭,第三层是山石。塔中有一地宫痕迹,深约五米,内空近似方形,长宽约一米。塔址表面覆盖约八十厘米厚的砖坭,底层残高九十五厘米,在底层的砖面收集有北宋时的铜钱(铜币)三枚,其中元丰通宝一枚、元佑通宝二枚,现塔址尚存,四周堆积大量塔砖和碎瓦。 
        根据塔结构情况及出土铜钱,仙塔实建于佛教盛传唐代,与九峰庵、崇兴寺(丹竹庵)、梧峰庵为同时期建筑,直至北宋时期仍有游客、主持、维修。

  补充资料:
        仙塔遗踪是连平州治流传至今,历史悠久的八大胜景之一,其得名源自一个古老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仙人云游至此,见当地民风纯朴、勤劳节俭,但都缺衣少食,仙人捏指一算,究其原因知为居地案山偏低,财气潜流之故。于是仙人决定在案山上高筑一塔,在塔下边开一池沼,池水至今长年不涸,以改变案山格局,遏止潜流、聚敛财气,造福百姓。在筑造过程中,小气的土地公认为仙人未知会于前就在辖地动土,心有不满,在塔未顶封石印时,便从中作梗,佯装鸡啼报晓。仙人误以为即将天明,恐泄天机,立即停止工序,匆匆离去。原准备用来封塔的大乌石(石印)就此长留塔下。仙塔凸现,居民皆大欢喜。居民们为了纪念仙人恩赐、保护仙石,纷纷自发集资在塔、池石旁构筑“印石亭”、“回龙庙”以供旅游、观光、憩息之便。迩后,由于战乱,塔、亭、庙舍先后相继罗于凶火舀,“仙塔遗踪”便由此得名。 
        明崇祯七年(1634)连平州治缔建,第一任州官牟应受,又名元善,邀集知名人士对全州景点选评,评出连平八大景观,“仙塔遗踪”优胜入选。其后,自明、清、民国至解放前夕,各朝州官、县吏、诗人学者、海外名流,以“仙塔遗踪”为题,所作游览观光、怀古抒情、咏物言志之作,屡见不鲜,为连平积淀了丰富文化财富。知州牟应受咏“仙塔遗踪”诗曰:“浮屠兆造自何年,一篑虚悬百仞先。野叟犁云凭远眺,牧童蓑雨任翩跹;分明智慧千秋忏,彷佛摩尼一指弹。始信开疆原不偶,愿输全力对维元。”
  评论这张
 
阅读(1109)|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