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安东老王

本博内容转到《安东老王的图书馆》(百度一下实名即可)

 
 
 

日志

 
 

福建宁德已毁古塔  

2015-12-02 16:19:01|  分类: 中华古塔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中华古塔通览·福建卷

宁德·已毁古

福成中华编录

 

 

 

一、宁德育英塔(宋·毁于明中期)


         宁德县城曾经有两座名塔,这两座规模比较大的石塔,一座是建于北宋时期的金仙山(今名镜台山)育英塔,另一座是建于清代的酒屿灵瑞塔。

         育英塔原址在今宁德市蕉城区镜台山镜台附近。
  据清乾隆版《宁德县志·卷之一·舆地志》记述,育英塔因坐落于金仙山,故又名金仙塔。这是一座风水塔。“玉女为县治右弼,金仙为县治左辅……金仙虽高峻,稍逊于玉女,建塔其上,不外辅弼相配之意。”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宁德建镜台于金仙山,修筑台基时发现一块石碑,上有“育英塔”三字,所刻修建年代模糊不清,仅认得“乾德”二字。于此可见,镜台是修建在育英塔的基址之上。
  乾隆四十六年(1781),适逢宁德修志,又在“育英塔”石碑之旁挖掘出一块石碑,上有“嘉泰四年甲子重修,守塔僧觉嗣”字样。根据前后这两块石碑,修志者断定育英塔“建于宋太祖初年,修于南宋宁宗改元时也。”
 
  “金仙浮图”,历经沧桑。既然育英塔建于北宋乾德年间(919-924),修于南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那么它毁于何时?地方志虽无明确记载,但从明嘉靖版《宁德县志》中还是能找到线索。在该志《卷二·古迹》有如下文字:“金仙塔,在碧山北一里许山中。宋有寺,乃天王寺僧烧香掌管。后寺毁塔存,岁久乡民拆卸,今止存下层。”
  根据嘉靖志的记载,在修志时的嘉靖十七年(1538),育英塔在无人管理之下,遭受县民破坏,但还保存着下半部分。到了万历四十四年(1616)修纂《福宁州志》时,未提及育英塔,可见其已完全遭受破坏,仅存基址了。

  育英塔在明代初期直至中期还保存原貌,先后两度被列入“宁川十景”,分别名曰“金仙浮图”、“金仙霁色”。明初进士林保童、五真居士陈宇曾经为它作诗吟咏其美。
  林保童诗曰:“谁采精英丽水珍,宛然铸出洞中宾。九天风铎闻东岛,七级星灯降北辰。金塔鲸音惊鹤梦,石龛兽篆降仙轮。锵锵碧落云璈动,绝顶登真有异人。”
  陈宇诗曰:“玉洞仙人识面无,何年金饰石浮图。半檐风度喧铃铎,一朵云横缀峤壶。兵火烧残多剥落,山烟卷尽不模糊。晴峦景物真堪爱,直上尖头望帝都。”

  从两位地方名人的诗句中,我们可以识其大概,育英塔高七级,全部为石砌,每层有石龛,雕饰瑞兽,塔内有石阶直达塔顶,每层翘角还系有檐马(风铃)。其式样应该与福清市音西镇水南村水南塔(造于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长乐市三峰寺塔(建成于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大致相近,因为这三个县在两宋时期同属于福州府管辖。育英塔有僧看守,规模应该不小。(文字作者待考·转引自新浪博友·半隐轩)



二、宁德酒屿灵瑞塔(南宋·圯于1938年)
福建宁德已毁古塔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当代重建的如意宝塔

  至于蕉城区的另一座石塔灵瑞塔,由于倒塌时间不长,并且在1980年代得以重建(改名如意宝塔:详见如意宝塔)
),成为了蕉城地方标志性建筑。
  灵瑞塔,因坐落于东湖口酒屿(塔山)之上,故又名酒屿塔。在东湖塘没有围垦之前,酒屿周围湖光潋滟,岛屿罗列,孤塔高标,景色格外迷人。每至夜间,渔灯点点,清风习习,灵瑞塔“潮平月上,影如龙蛇”(刘廷珍《耐庐二十四景诗注》)。据当地老者回忆,灵瑞塔高约二十余米,七层八角,花岗岩砌造,全塔仅第一层设有门,内沿塔壁设有曲形石台阶,直达塔顶。塔基外为四方形草坪,杂草丛生。由于年久失修,杂草树木由塔身缝隙长出,藤蔓缠绕,导致塔身变形,向东北方向倾斜,危如累卵。民国二十七年(1938)的一个普通中午(有种说法认为是农历七月初七),灵瑞塔轰然倒塌。当时的一声巨响,声闻数里。

  灵瑞塔现存旧照片。照片为德国建筑师恩斯特·柏石曼Ernst Boerschmann1873~1949)拍摄(载《寻找1906-1909: 西人眼中的晚清建筑》(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沈弘翻译)一书)。这张珍贵的照片拍摄于1906~1909年(光绪三十二年宣统元年),标名“福建省三都澳的城市和港湾”。旧照中酒屿之巅的七级石塔仍高高耸峙,大体轮廓依稀可见。

  关于灵瑞塔的修建年代,明清地方志没有明确记载,但在民间却盛传着南宋宝庆年间(1225~1227),宁德主簿丁大全修建灵瑞塔的说法。据说宝塔后来倒塌于元末,到了清代乾隆元年(1736),由富商叶禹独资重建,也有人认为第二次修建是在乾隆十三年(1648)。
  现在,灵瑞塔的修建年代终于有了定论。据清代陈寿祺纂、魏敬中重纂《福建通志·卷十四·山川》记载:“酒屿,乾隆五十一年邑人建塔其巅,额曰灵瑞。”由此可见,灵瑞塔既不是丁大全始建,也不是重建于乾隆元年、十三年,而是乾隆五十一年(1786),由地方士民集资所建。魏敬中是宁德县东洋里樟源(今属周宁县)人氏,嘉庆二十四年(1819)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国史馆总纂。酒屿修建灵瑞塔时,他已有九岁,况且是土生土长的宁德人,所记载内容又见于地方正史,应当可信。
  另,刘家谋《鹤场漫志》中的记载与民国县志大同小异:“七月七夕祭文昌星。酒屿在海中,其上有塔。岁大比,以八月朔望祭之。”刘廷珍《耐庐倡和集》将“鸾江塔影”列为耐庐别业二十四景之一,民国元年(1912)纂修《蓝田吴氏族谱》收录有“蓝田八景”,其中也有“文塔浮云”一景。这些作品的创作年代无一例外都是在乾隆五十一年以后,也可以为推断灵瑞塔始建年代提供有力的证据。
  宁德文史工作者黄澍先生在其《也谈灵瑞塔建造年代、陈宇的诗》一文中,曾对灵瑞塔建造年代提出过质疑,他认为该塔“应该建于乾隆后期”或“乾隆后期至道光年间”,主要证据也是乾隆四十六年(1781)修《宁德县志》没有任何记载。确如其言,乾隆志颇费笔墨记述了历代修筑东湖的经过,两次提到酒屿山上炮台,而修塔作为地方大事,是不可能没有记录的。  
  根据以上这些资料推论,灵瑞塔确实是在乾隆五十一年(1786),由叶禹提倡,在地方士民的大力支持下得以兴建的。(文字作者待考·转引自新浪博友·半隐轩)


三、金瓯山的普同塔南宋·毁于明

  陈邦校《建塔议》有这样一段记载:“(宁邑)旧有塔基二座,一在东北,一在东,不知何故,兴而中止。遗址乱石抛卧荒榛间,可叹也。”“东北”之塔即育英塔,“东”塔有人认为就是酒屿之塔,其实不然。
  东边这座石塔是指金瓯山的普同塔。据嘉靖版《宁德县志·卷二·义冢》:“普同塔,在县南金瓯山下。宝庆元年,县丞刘介如同邑人高伯埙等募资建塔,为小民藏骨之所。又创庵曰‘化成’,命僧守之。”
  金瓯山,又名覆釜山,俗称大门山、虎山(为“覆釜山”讹音),与酒屿、猴毛屿紧密相联,如同三颗璀璨明珠,镶嵌于东湖万顷碧波之上。
  据明嘉靖志记载可知,金瓯山所建之塔是具有佛教性质的普同塔。这座石塔建于宝庆元年(1225),正是丁大全任宁德主簿时期,但这座塔也不是他所修建,而是县丞刘介如偕同本邑著名学者、理学家高颐之子高伯埙募资修建。从塔旁还创修有庵堂一类建筑来看,普同塔的规模不至于太小。
  普同塔毁于何时无从查考,根据陈邦校《建塔议》的记载,早在明代后期就与育英塔一样,仅存部分建筑石构件,到了乾隆四十六年(1781)修纂县志时,已是“今查无之”了。乾隆志中提到的东湖“佛塔塍”指的应该就是普同塔附近的这片水域。(文字作者待考·转引自新浪博友·半隐轩)

 
四、霞浦龙蟠宝塔、华峰塔
 

  霞浦县旧有龙蟠宝塔”和“华峰塔”,今废仅存遗址。

  《霞浦县志》载:附郭有三古塔:一在古塔头庵上。。。曰“龙蟠宝塔”、。。。一在龙首山右,曰“虎镇塔”,故老云“每逢大比中秋夕,里人燃灯数百盏于塔,以为科名预兆。”又一名“华峰塔”。。。下有村曰“塔下”。

  三塔中,现仅存虎镇塔,详见:霞浦虎镇塔(明·县保)

 

五、古田幽岩寺西塔(宋·1932毁)

福建宁德已毁古塔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图为幽岩寺双塔中的东塔,保存完好。

 

   幽岩寺,位于宁德市古田县鹤塘镇幽岩村。此寺原有东、西双塔,始建于北宋元丰三年(1080),南宋庆元六年(1200)圮,嘉泰四年至六年(1204-1206)重建。西塔于1932年倒塌。西塔与现存东塔形制完全相同,石构楼阁式,八角九层,实心,九层相轮石制塔刹,塔基周长十六米,通高十三点五米。石塔每层八面浮雕坐佛,基座八角浮雕力士各一尊,束腰壶门浮雕戏狮。形象生动。

  评论这张
 
阅读(1217)|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