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安东老王

本博内容转到《安东老王的图书馆》(百度一下实名即可)

 
 
 

日志

 
 

云南通海文运新开塔(清·待考)  

2016-02-18 10:55:46|  分类: 中华古塔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中华古塔通览·云南卷

玉溪·通海文运新开塔

福成中华编录 





年代:清嘉庆丁丑(1817);形制特点:方形收尖石塔,高7·4米;现状:待考

云南通海文运新开塔(清)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文运新开塔,位于玉溪市通海县河西镇清水河村,坐落在松山山顶。文物保护级别未详。
  塔建于清嘉庆丁丑(1817)。塔以红砂石砌就,实心方形收尖式,高七点四米,底层边长二点二米,塔身不分级,不装饰。
  文运塔建于清嘉庆年间。因塔在古驿道旁,地方文人为振启文风而专门设计该塔。塔下方镶嵌一块石碑,上面写“文运新开”大字,颜体阴文。塔右方刻一行小字:“大清嘉庆丁丑(1817)季夏”。


       附录资料:寻找“文运新开”塔       

         2010年5月27日上午,记者在通海采访时,偶然遇到昆明的一位摄影家,他是专程来通海拍摄一座名为“文运新开”的古塔。据这位摄影家所说,通海的“文运新开”塔在云南古塔史上有一定的代表性,昆明的一位文物专家多年前就曾来考察过这座塔,他这次到通海的使命就是受文物专家的指派,前来拍照的。

        于是,记者与摄影家一同来到河西镇清水河村,经多方打听,才明白“文运新开”塔所处的位置就在该村对面的山顶上。记者站在山下仰望,未见塔影。再沿着蜿蜒崎岖的山路攀登,山林茂密,峰回路转,大约一个小时才在丛林中瞥见一座异常沧桑的古塔。

        走近古塔,发现它与别的佛塔不同,这是一座已从宗教世界走向世俗世界,并被我们的先人借用来为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服务的“文笔塔”。它高7.4米,底层边长2.2米,用红沙石堆砌而成,方形收尖式,外形似乎是一支笔的造型,又有点像一座小巧的金字塔,内部结构为实心,塔身不分级,不装饰,造型优美,比例恰当,显得粗犷醒目,巍然壮观,气度恢弘,具有写实风格,在古塔中独树一帜,是一种在造型上难以归类而深受群众喜爱的塔形。可以说,此塔是玉溪建筑艺术史上一座小巧而罕见的古塔。

        此塔下方镶嵌着一块石碑,上面写着“文运新开”几个大字,字为颜体,阴文,浑厚遒劲,雍容大方,笔力饱满。记者仔细搜寻,发现塔的右方刻有一行小字:“大清嘉庆丁丑季夏”。依此推算,此塔的建筑时间应该是1817年,距今已有193年。

        为什么要修建这样一座塔呢?据当地人说,清水河是河西县(现通海县河西镇)通往思普地区古驿道上的一个小驿站,这里的人依靠这条古道赶马经商,发家致富,日子过得还不错,但村里的人总觉得这里科甲不发达,文人才子缺乏,于是全村老幼合议,决定在清水河东南方向的山巅之上建“文运新开”塔,目的是祈求地灵人杰、文运亨通、地方和谐、社会安宁等。

        眼前的这座具有艺术美感的古塔,因形体优雅大方,立于高山之巅,于天际相接,凌云摩霄,与自然山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又因它突出了一个“文”字,从古至今昭示着人们的一种美好心愿,因而彰显出几分亲和力,成为这一带山川的地理标志和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

       但是,面对此塔,记者触手可及的是伤痕累累的塔体,石头与石头之间已严重错开,显得凸凹不平。塔顶已经倾斜,摇摇欲坠。这让记者既感到厚重的历史沧桑,又为此塔的未来忧心忡忡。(玉溪网   发布时间:2010-06-04    作者:皮嬴)



  评论这张
 
阅读(1135)| 评论(4)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