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仁化双水塔
年代: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形制特点:八角七层楼阁式砖塔,高24·8米;现状:2008省保
双水塔,又名水口塔,俗称白塔,位于韶关市仁化县扶溪镇水口村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塔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八角七层平座楼阁式砖构塔,通高二十四点八米,整个建筑形制和风格与县城文峰塔相仿,规模略小。门楣置红砂岩石匾一块,上刻“文光辉映”四字 。双水塔建筑结构独特,塔内不以塔心楼板作通道,而是利用墙体厚度、采用穿墙式旋形步梯直通顶层。1989年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列为第五批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补充资料:
双水塔:扶溪镇旁水口村内,建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的砖塔,名叫文辉塔,因其位置原因又叫水口塔。通高24.8米,楼阁式七层六角空心结构。
白塔:扶溪水口塔,石塘镇西林村,建于明代;八角七层楼阁式砖塔。(疯旅人“塔录”)
双水塔,屹立于仁化县东北约30千米扶溪镇水口村东北面。
2006年12月《双水塔重修碑记》载:“双水塔建于明朝,于位我县扶溪水口村旁,据清同治十二年《仁化县志》记载为‘双水塔’……” 明万历年(1573年)建。
据传,古夏村曾文运亨通,主要得益于村西一口墨砚塘。村西北3千米的程溪山原建一座宝塔,夕阳恰好将塔影投入塘中,形如醮墨,白石岭如转置于旁边的笔架,当地人认为是文曲星下凡化成。村中出现“孙承祖,弟联兄”,甲第蝉联的盛况。当地谭姓嫉才,凭人多势众,硬将塔移至水边(现址,山仍存塔基),从此,古夏文风薄弱。
塔西南向东北,东傍东南自西北流的扶溪西畔,靠矮小后山东麓。平面7层6角楼阁式砖塔,高24.8米,边长4.75米,拱券形壶门排列成直线。
首层开高2米,宽1米,深1.5米砖砌东南向拱门。楣镶楷书双勾阴刻“文光辉映”匾(落款字难认),两侧用斗形砖及菱角牙砖墙,砌4柱3楼式雨搭。各层用菱形牙角砖与挑檐砖间叠涩出5层浅檐。平滑灰沙抹面,0.7米高葫芦攒尖刹。内置夹墙螺旋绕上,完整如初。如煲得平滑的灰沙抹面,散溢出罕见的灵空气息。“云气半遮山下塔,秋光早入水边村。” 结构严谨,比例适中,体格健壮,形状苍劲。(资料出处:
白塔;白塔(新))
二、建筑结构
三、建筑细节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