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清乾隆三年(1738);形制特点:六角七层楼阁式塔,高20·3米;现状:1988市保

腾辉塔,俗称鸥仃塔,位于汕头市龙湖区下蓬镇鸥下村。风水塔。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塔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该塔地处鸥仃,故又俗称“鸥仃塔”。贝灰砂混合夯筑。六角七层空心楼阁式塔,高二十点三米,一说残高15.66米。第二层以上叠涩出檐,每层六面型均开拱形小门,塔顶置五层六角型小塔,为塔上加小塔形式。塔门为花岗岩,门匾“腾辉塔”三字为辛昌五所题,两边刻联:“七层耸壮丽之观云蒸霞蔚,五岭盛衣冠之气凤翥鸾翔。”亦为辛昌五题。1918年农历正月初三鸥仃地震,塔受损,塔刹倾斜,塔身龟裂,但整塔基本尚好。
此塔景名“腾辉倒影”,是原鸥汀八景之一。此塔自建至今已有二百余载,虽然历经了风暴、地震的破坏,但状貌基本完好,给鸥汀增添秀丽景色。而且对于研究潮汕地区的历史、文化、古建筑艺术以及民俗文化活动均具有重要价值。988年列为汕头市文物保护单位。
补充资料:
据清乾隆年间《潮州府志》载:“蓬州州塔在县南二十五里鸥汀寨,七级,高六丈一尺,基广五丈。” 1918年2月13日(戍午正月初三)鸥汀地震,塔刹顶端被震得倾斜,塔身也被震了几处裂痕。腾辉塔做为风水塔,当时离海不远,所以在当时有一种非常实用的功能,就是起到导航的作用。
腾辉塔,位于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鸥汀古寨。
该塔建成于1737年(清乾隆二年),坐东南向西北,平面方形,外七级,内3层,为楼阁式灰沙夯筑塔,至今已有二百余载,虽然历经风暴、地震,但状貌完好。
汕头市鸥汀背寨的腾辉塔,俗称鸥汀塔,又于乾隆年间曾称之为蓬州塔。
腾辉塔建于1737年(清乾隆二年),塔的平面为六角形,共七层,高20.3米,这座楼阁式古塔结构严谨,气势恢宏,其塔上加塔的建筑结构为全国罕见。被收入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宝塔鉴赏》一书。
腾辉塔,1738年(清乾隆三年)由鸥汀乡检讨辛昌五等人兴建。1917年(民国6年)地震时,曾将塔刹震歪,塔身出现纵向裂缝。腾辉塔塔坐东南向西北,平面为方形,外观七级,腔内三层,为楼阁式灰沙夯筑塔,残高15.66米。首层边长2.47米,高3.51米。二至七层高度依次为1.92米、1.73米、1.59米、1.46米、1.35米、1.55米(该层含檐瓦面高度)。
塔身除出檐用青砖叠涩而成,门框用花岗岩条石砌筑,顶檐以瓦、灰沙铺砌外,其余均用贝灰、河砂、石灰、糯米、黄糖等混合夯筑而成。腔内三层,每层用四根花岗岩石枋承木楼板,置活动木梯可登各层。第一层正面辟一外方内拱形门,二至七层每面辟拱形窗,窗均排列在同一直线上。塔身逐层递减,收分适中。塔檐以挑檐砖叠涩挑出,上批灰沙,各檐下转角处置一异形丁头拱。塔刹为青砖砌筑的六角五级仿楼阁式小塔,现残存四级,高约1.99米,除各转角处无丁头拱外,其外观与塔身基本相同,造型独特。该塔正门匾额镌刻“腾辉塔”三字,为邑人辛昌五题。两边有对联,上联是“七层耸壮丽之观云蒸霞蔚”,下联是“五岭盛衣冠之气凤翥鸾翩”。塔额和塔联均为花岗岩石质地。清代以前,鸥汀乡曾先后作为揭阳县和澄海县“蓬州都”的治所,故乾隆年间曾称之为蓬州塔。(百度资料)
汕头腾辉塔欣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