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 弘圣寺塔
年代:大理国(宋代)早期;形制特点:方形十六级密檐式空心砖塔,高43·87米;现状:七批国保
弘圣寺塔,俗称一塔,位于大理州府大理古城西南方,坐落在大理镇弘圣寺旧址,距古城一里许。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建于大理国(938-1253年)早期,即北宋时期,为砖砌密檐式中空方塔,十六级,塔高四十三点八七米。塔下部三米石彻,三米以上砖砌。底层塔身六米见方,正西面有青石砌成塔门框,门框上方有大理石浮雕菩萨,其它三方有浅佛龛。塔檐用砖六层叠涩砌成,出檐二尺。
塔身在各层塔檐上皮逐级收台,层宽与高度逐级缩小,每层塔身向正中开券洞二孔,佛龛二孔,各层互相交错,左右各有凸起亭阁式塔一座。塔顶竖有刹轴、覆釜,上置仰莲及七层相轮,相轮上有圆形铜皮宝珠及刹盖,其尖为葫芦形火焰珠,整个塔刹宝项高三米多,壮观无比。
塔最早在弘圣寺的前方,与弘圣寺浑然一体,由于年代久远,弘圣寺已经损毁,只留下巍然屹立的弘圣寺塔。弘圣寺塔塔形建筑风格同千寻塔相似,塔身中间略大,上、下略小;结构严谨,美观大方。
此塔是苍山洱海中保留较好的古塔之一,它充分证明了白族先民高超的建筑技巧,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大理坝子诸多名胜古迹中,弘圣寺塔由于距离大理古城最近,因而成为人们得暇就最爱造访的所在。
塔于1981年重修加固。
1983年公布为云南省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资料:引自网络,向原作者致敬!
补充资料:
关于大理文弘圣寺塔的建造年代,史籍记载的说法不一,如《大理县志稿》说:“弘圣寺塔,在大理城南弘圣寺,大理弘圣寺塔高二十余丈,十六级。世传周时阿育王建,明李元阳重修。”杨慎在《重修弘圣寺记》中又说:“塔形于隋文帝时。”弘圣寺塔是宗教的产物,修建如此宏伟的建筑物,必须具有一定的社会条件,以上说法均是附会。现依据云南省大理弘圣寺塔塔门上佛像的造型及所出土的梵文塔砖《阿闪佛灭正报咒》以及出土的塔、佛像的造型判定,应为大理南诏国时期的建筑,明嘉靖时郡人李元阳曾对弘圣寺塔进行过修葺。
弘圣寺塔全塔分基座、塔身和塔刹三部分,有基座三台,均为正方形,以石垒砌四壁,备台之间有石阶相通。弘圣寺塔第一台石阶在南面,第二台石阶在东面,第三台石阶在西面,直对塔门。大理弘圣寺塔门圭角式,其上镶浅浮雕的佛像5尊,东、南、北三面各劈假卷门一道,弘圣寺塔身各层之间用砖砌出叠涩檐,四角飞翅。从二至十五层,每层四面皆有佛龛,龛内置佛。大理弘圣寺塔佛顶四角原有的四只金翅鸟,现已不存。塔刹装置在塔顶覆钵上,上为仰莲,再上为七圈相轮,相轮上为八角形伞状宝盖,再上为葫芦形宝珠。
相关资料:
1981年维修时在塔刹铅轴中及铜轴底面座上发掘文物七百余件。其中有密教法器金刚杆一百四十二件,有各式舍利塔模六十件,鎏金铜造像十七件,菩萨三十尊,铜镜铜银二十余件,此外还有梵僧、大势至、水晶、数珠、海贝、卷经杆等若干。此次出土的塔模数量较多,最为系统,质地有金、银、铜、木或铜质鎏金。形制有覆钵式、亭阁式和密檐式,其中以七级密檐式鎏金铜质塔模最大且最有特色。这件塔模现收藏在大理州博物馆,属国家一级文物。这些文物造型风格与崇圣寺三塔所藏之文物接近。加之从弘圣寺塔砖上数以十种计的模印梵文经咒和汉文偈言之书法接近于大理国写经,从而可推断弘圣寺塔当为大理国时期建筑。弘圣寺毁于战乱早已不存。但紧靠弘圣寺塔之东南古木茂密处,有一进两院一组道观建筑,前为聚仙楼,五开间悬山顶式,中一间为门道。中殿为三开间之玉皇阁。最后一进为三开间的老君殿阁。最后一进院中有两株古李树,其冠盖如伞,颇耐人看。
大理,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缘由,从南诏时期佛教由吐蕃(今西藏)、印度和缅甸、中原三种途径开始传入,并且盛极一时。元郭松年在《大理行记》中写道:“此帮之人,西去天竺为近,其俗尚浮屠,家无贫富,皆有佛堂,人不以老壮,乎不释数珠,一岁之间,斋戒几半,决不茹荤饮酒,至斋戒乃已,至其处者,使人名利之心俱尽,此大理大观也。” 南诏和大理在史书中被誉为“佛国”、“妙香国”。由此,佛教的佛塔也从南诏、大理开始,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苍洱大地上,分布在大理的每一个角落,最多时竟达“70余座”,成为大理的一道独特的奇观。
弥圣寺塔老照片
此图待确证
弘圣寺塔欣赏

弘圣寺塔门楣?,下两图为门楣石雕特写
附:弘圣寺遗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