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 凤仪北川塔
年代:明,清;形制特点:方形七级密檐式实心砖塔,高17·6米;现状:县保
凤仪北塔,名北川塔,称白塔,位于大理市风仪镇红山下,坐落在巷甸村北波罗江出口东岸山坡上。大理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塔建于明代,是用砖石混合砌成,高15米,方3米,为7级密檐式实心塔。此塔是为了镇波罗江水泛滥而建的风水塔。清雍正、光绪年间曾加修缮。每年农历6月16日民间有白塔会。
塔建在仓甸山与红山之间。历史上凤仪地区水患严重,有民谣:“千户营,千户迁,草鞋挂在大门前;看见江头下大雨,赶忙回家搬祖先”。古代白族先民认为洪水是龙兴起,而龙敬塔,造塔可镇龙。
《万历赵州志》载:“北塔,在州治北十三里,五级,高四丈”。后塔塌。清雍正六年(1738)重修。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及民国初年曾大修。现塔是清重修。高十七点六米,七级密檐式方形实心砖塔。下有边长六点七五米、高半米石砌方座。塔身方三米,四面呈直线,轮廓成锥形。塔檐用三层砖平砌叠涩,中夹犬牙二层砌筑,出檐较小约三十五厘米,塔刹为葫芦形。塔身一层以上每层四面均有券顶窗洞。塔身一层北壁嵌有雍正六年(1728)的赵州知州徐树闳撰《修复北川古塔序》,南面镶有光绪十一年(1886)的《重修北川塔记》,其下为民国初年重修碑记。
塔于1985年被公布为大理市文物保护单位。
北川塔,位于大理市凤仪镇红山山脚大理州水泥厂内,属大理市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川塔为密檐式空心砖塔,共七级,通高17米,初建于明代,清朝雍正和光绪年间重修,据清朝雍正《修复北山古塔序》记载:北山有古塔以壮雄鸛,有石桥以锁水口,自塔废桥倾、妖蝗间作,北川风气稍不如古,所以重修了北川塔和与之临近的塔桥。
北川塔隐在水泥厂的建筑物旁的树林中。塔完整地耸立在宽阔的塔基上,塔身修长、俊美,塔的颜色在灰白中泛着土黄色。塔的南面有1985年大理市人民政府立的市级重点文物标牌和北川塔说明,塔身镶嵌有大理石碑铭,南碑为清朝雍正年间的《重修北川塔记》,北碑为清朝光绪年间的《修复北川古塔序》。
按文献记载,北川塔下方的塔桥建于明代,横跨10米宽的波罗江出水口,是北川塔景观完整的一部分。在古代水利设施有限的情况下,人们把希望和风调雨顺的理想寄托在北川塔上。
按地域看,北川塔已经属于大理州水泥厂的厂区,因是大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水泥厂也非常珍重和保护了北川塔,也因为如此,北川塔才有他如此完美的面貌。( 文字作者:洪永忠;题《大理的塔》)
评论